早些时候,马云谈过自己公司的一个销售培训讲师。这个讲师主要教销售怎样把客户不需要的东西卖给他们。最极端的案例就是把梳子卖给和尚,和尚又没有头发,根本不需要梳子。马云认为这不是销售,而是骗,马云就开除了这个讲师。
无独有偶,雷军之前也面试过一个高管,在他的领导下,只用了4年就将公司900万美元的销售额提升到了2亿美元,增长了22倍。这个成绩真的非常厉害,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个人告诉雷军,他能把稻草卖成黄金价,雷军因为价值观不符并没有录用这个高管。
马云和雷军能够把事业做得很大,**是坚守住了某种价值观,更成功将这种价值观灌输给了员工们,这才有了如今的成就。
我个人支持马云、雷军的这种开除员工的做法,但是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需要的产品和不需要的产品,否则创业者可能会被马云、雷军的观点影响,以至于无法前行。
从逻辑上看,和尚是不需要梳子的,如果一个人硬要把梳子卖给和尚,并且让和尚使用,这里可能要用到一些欺骗的话术才能说服和尚购买。可是假设和尚购买之后,挂在寺庙前,专门让前来烧香的香客梳头发,何尝不可呢?
我个人认为那些不是满足人们生活日常需求的产品都可以称为“不需要的产品”,例如:奢侈品、化妆品、健身房、图书等。
其实人们最需要的产品就是吃的、喝的、穿的、住的,其他所有的产品都是在人们满足了这些需求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举个例子,不管一个人贫穷还是富有,他每天都要吃东西,否则就会出现生命危险。可是一个女人有没有LV的包包,用不用迪奥的口红,都不会影响她的生存,这就是不需要的东西。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如何将这些不需要的产品卖给更多的消费者呢?前提是不用**忽悠的骗术。
方法主要有三个,具体用哪一个主要取决于我们的品牌定位以及战略目标。
**、难以置信的低价。低价**是一把大杀器,如果低价不管用,那么也就不存在商品倾销这种说法了。
消费者在面对低价的诱惑时,大多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手,就想买买买。“双11”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节日?
因为双11的本意是用来安慰单身的人的,电商平台通过推出极致低价的产品来让单身的人依然可以过得开心。只是没想到,价格太便宜,一传十,十传百,也就成了后来的“购物狂欢节”。
有网友在面对低价的时候,无法控制自己的双手,以至于化妆品买的太多,还没用完就过期了。
为什么这两年的双11凉了?因为商家不再搞**价,消费者摊不上便宜,干嘛一次性囤那么多产品呢?这也是电商平台不愿意公布交易额的主要原因。
第二、让消费者奖励自己。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富裕阶层和中产阶级,他们都存在着消费升级的需求。比如说:买一辆更好的车,买一套更贵的房子,买一堆奢侈品,享受更**的服务等。
这是他们获得**成绩之后的自我奖赏,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过程。
假设我们刚好就是卖奢侈品的,或者是提供更好服务的,那么就应该顺应着他们的这种需求做出相应的营销,从而走进消费者心智。
例如滴滴专车的广告语是“努力打拼的你,今天坐好一点”。这其实是说给那些经常加班的白领的,因为他们经常性加班,辛苦了一天,看到了这样的广告,可能就不想去赶末班车了,而是直接打一辆车回家。
第三、让消费者成为更好的自己。消费者在逐渐有了**的财富积累之后,他们可能会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精神的满足,例如:跑步、读书、练瑜伽等。这些本来都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很多事情都是反人性的事情,**这些产品也就成了不需要的产品。
相信很多人家里买过健身类的器材,例如:跑步机。在刚下定决心购买的时候,很多人都想着每天跑跑步,就能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可现实是,很多人买了跑步机之后,跑不了几天就停下来了。跑步机不知不觉就成了家里搭衣服的地方。
同理,樊登读书、得到等知识付费产品也是如此,本来都是想要帮助客户成为更好的自己,可是好多人坚持不下来,买了会员之后也就浪费了。
至少,客户在下单的那一刻是想要成为更好的自己的。
因此,如果我们想把通俗意义上的不需要的产品卖给消费者,至少有以上三种方法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