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4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再度将“民生”摆在了重要位置。在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经济运行面临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群众就业增收面临压力、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困难和挑战下,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发挥民生“民心凝聚核、社会稳定器、经济动力点、政治认同源”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
“保险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有其特殊性和必要性,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到,近年来,保险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使得其在服务民生保障中的作用不断强化。未来,应继续推动保险业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提高保障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
发挥好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的独特价值
于老百姓而言,理赔是保险业服务民生最直观的体现。从近年来的理赔服务报告中不难发现,保险公司一直聚焦理赔服务痛点,提升理赔服务质效。比如,2024年,**人寿寿险公司整体赔付时效已经压缩至0.34天,极大提升了客户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当前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当前各行各业持续发力的关键方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副主任龙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保险在服务和保障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其独特价值。比如,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一个家庭中一旦某个成员患上重大疾病,高额的医疗费用往往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医疗保险可以将这种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减轻患者的经济压力。再如,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对于由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导致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保险通过赔付资金,帮助受灾群众和企业迅速恢复生产生活,重拾信心。
“可以说,保险业在服务与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国军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谈到,不论是养老保障体系的三支柱建设、养老社区建设、居家养老服务,还是大病保险、“三农”保险等,保险能够为各类群体提供必要的风险保障。
谈及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主任**来直言,一方面,商业保险能够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多层次的风险保障需求创造条件,在更好服务和保障民生的过程中大有可为。
**来对记者解释称,在民生领域,社会更关注基础保障。换言之,政府扮演的是兜底的角色。实际上,社会保障体系虽然覆盖广泛,但普遍存在保障水平有限的情况。
“前不久,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对保险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有关要求和具体目标。”**来进一步对记者表示,从本质上来说,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关要求和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更好服务和改善民生,是一脉相承的。
发挥好在养老金融中的融合作用
根据****发布的数据,2023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697万人,占**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达21676万人,占**人口的15.4%,我国已正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此次**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扩大普惠养老服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需加快银发产业、康养产业发展,建设多样化的适老、托老、助老、养老机构,让广大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享受到更多民生福祉。
“坦白来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研究院副院长兼**宁威对《金融时报》记者坦言,整体而言,我国的养老保障还面临比较大的资金缺口,相关服务人才也不足。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养老会成为补齐民生短板重要着力点之一。而发展养老保险不**助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养老保障的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
“保险是金融部门中为数不多的以产业金融的方式进入养老产业的行业。”宁威进一步对记者表示,其他金融行业,不论是银行,还是证券,在服务养老保障事业过程中更多起到的是资金融通、资金调配的功能,而保险不仅能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还深入养老社区的建设、医疗服务的统筹等环节,与养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人寿有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于保险公司而言,养老金融不仅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求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机构深化自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现长期稳健发展的方向所在。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保险公司一直在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养老保险三支柱体系建设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以**人寿为例,**支柱方面,为超6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第二支柱方面,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管理规模合计超1.8万亿元,为**3.9万多家企业、29个职业年金统筹区提供受托和投资管理服务;第三支柱方面,**人寿寿险公司累计服务近20万个人养老金客户,养老险公司陆续发行10款商业养老金产品,存量业务规模超350亿元。
“保险与养老事业天然相融,既能有效服务社会民生、履行社会责任,又能推动保险公司自身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进一步表示。
守护好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和“病有所依”的诉求,商业健康保险持续发力,服务保障功能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一共有157家保险公司开展健康保险业务,其中既有财险公司,也有人身险公司,累计承保近8亿人次。保险业积累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准备金超过2.3万亿元,成为客户未来应对疾病的坚实储备和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保障需求持续增长,健康险产品除了基本的支付功能之外,还应在健康产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保险业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扩大健康保险覆盖面;丰富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式,推动就医费用快速结算;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应用纳入保障范围;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
“发展商业健康险,是保险业保障民生的**抓手。不**助于**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还有助于提高医疗保障的普及率和覆盖面,促进健康**建设。”龙格告诉记者,近年来,**对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首先是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健康保险产品,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推动商业健康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和互补,形成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此外,针对人口老龄化这一趋势,鼓励发展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等健康保险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长期护理保障的需求。
“但整体来看,商业健康险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障水平不足等问题。”龙格称。
“不久前,**医保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一共布置了八项工作,其中四项与商业保险有关,这对商业保险来说是一个重要机遇。”**来对记者表示,保险业要抓住机遇期,补足当前短板。比如,利用好当前医保与商保数据衔接机遇,针对“带病体”开发保险产品,而不是仅保“健康体”,进一步拓宽服务人群。再如,鼓励团体健康险业务进一步发展,弥补商业健康险所面临的道德风险。**来谈道,当前,我国团体险业务占比还不到30%,与**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长护险领域,不少专家都对记者表示,当前市场上的商业长护险产品仍然较少,且缺乏创新性。同时,由于商业长护险风险较大、成本较高等因素,保险公司对此类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意愿较低。
“长护险制度是保险服务民生保障的重要一环。”龙格对记者表示,下一步,保险公司不仅要推动产品创新,提高产品的保障水平和赔付能力,也要探索建立商业长护险的风险评估和定价机制,**风险成本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保障需求。
孟茜云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