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王超,Metropolis DAO 联创
清晨,雾气笼罩的旧金山湾区,办公室里,荧幕的蓝光映照着开发者疲惫的面容。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滑动。这是合约部署前的**检查,每一个分号,每一处边界条件,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细节。
Telegram 频道突然沸腾。有人发现项目方违背了**中的**解锁承诺。
大洋彼岸,一位 meme 玩家的显示器上,无数条交易数据编织成网,勾勒出巨鲸们的行踪。DeFi 矿工们则在检查新矿的时间锁:"72 小时,"他们点点头,"安全。"
Discord 里,某个 DAO 的注册争论正酣。而在这纷争之外,一个 AI Agent 正默默将自己的每一步推理过程写入区块链。
这是 2024 年加密世界的一个普通清晨。表面上看,这些场景毫无关联,但在纷繁复杂的表象之下,有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相连。那就是对"Code is Law"的笃信。
在这个由代码构筑的世界里,代码是法律,是信仰,是**的仲裁者。这条规则,如同一条无形的链条,将这个充满投机、理想、创新和混乱的圈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是加密世界的基石,也是滋生无数故事的土壤。
但'Code is Law'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句话又是如何从一个警示,演变成了一种信仰?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回到 25 年前的那个秋天,回到哈佛法学院的一间办公室……
Code is law
1999 年 11 月的哈佛校园,秋意正浓。Lawrence Lessig 教授坐在他的办公室里。他因在微软反垄断案中担任中立法律专家而声名鹊起,再过十几天,他的新书"Code :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即将出版。
互联网大潮在 90 年代席卷美国,早在几年前,Lessig 就在思考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传统社会中,行为受到法律、道德、市场和物理规律的约束。但在网络空间,这些约束似乎都变得模糊了,但有另一种约束似乎更为直接,系统管理员们通过设置权限来控制用户的行为,这种控制不是通过威胁惩罚来实现的,而是直接决定了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在 Unix 系统里,如果你没有权限,你就是打不开那个文件,」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更根本的东西。」
在他面前的笔记本上,画着一个简单的示意图:TCP/IP 协议的分层结构。书稿里写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设计,协议并不关心数据包的内容,也不问你是谁。它只在意一件事:按照协议规则传输数据。这种'无许可'的特质,让互联网成为了一片自由的土地。"
但 Lessig 也敏锐地注意到,在 TCP/IP 这片自由土地上,正在长出新的围墙。亚马逊可以关闭你的账号,AOL 可以阻止你的登录,Google 可以决定什么内容该被看到。那些建立在开放协议之上的商业平台,正在创造新的控制方式。
新书的**章被命名为 Code is Law,但这句话在并非赞美,而是警示。Lessig 担心,如果让商业巨头和政府控制了代码的编写权,他们就能控制整个赛博空间。
「每个时代都有其潜在的监管者,威胁着自由,我们正生活在网络空间的时代,这个空间同样有一个监管者,而这个监管者也威胁着我们的自由。这个监管者就是代码。它决定了保护隐私的难易程度,以及审查言论的难易程度。它影响信息的获取是普遍的还是分级的,决定了谁能看到什么,或者哪些内容会被监控。在许多方面,只有当我们开始理解代码的本质时,才能逐渐意识到网络空间的监管。」
两个月后,纽约时报发表了这本书的书评,里面写道:
「这些讨论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构成这些讨论的前提却不稳固;Lessig 并没有提供多少证据来证明隐私和自由的丧失正在互联网上发生。」
呵呵。
某种意义上,Lessig 预见到了未来。但他没有预见到,他的警告很快就会转化为一面旗帜。在硅谷的**里,在密码学家的书**,在世界各地的计算机前,一群人正在酝酿一场革命。他们不会被代码奴役,而是要用代码来重建自由。
Smart Contract
1994 年,华盛顿。密码朋克的一员 Nick Szabo 正在他简陋的公寓里写作。屏幕上是一篇关于"智能合约"的论文。Szabo 的公寓里堆满了法律和计算机科学的书籍,作为一个同时钟情于这两个领域的研究者,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法律的确定性与计算机程序的**性结合起来。"想象一个自动售货机,"Szabo 写道,"这就是最简单的智能合约。它不需要法官来执行合约,不需要警察来维持秩序,规则就写在机器的程序里。"
"传统合约存在太多问题,"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履约依赖人的意愿,争议解决需要漫长的诉讼。但如果我们能把合约编码成程序,它就会严格按照预设的规则运行。不需要法官,不需要律师,只需要代码。"
记者质疑,人们凭什么相信代码?Szabo **神秘的笑容:"因为代码不会说谎。它不会被贿赂,不会被威胁,也不会随意改变主意。它只是忠实地执行既定的规则。"
在随后发表的论文中,Szabo 详细阐述了智能合约的构想:
「智能合约是一种执行合约条款的计算机化交易协议。智能合约设计的总体目标是满足常见的合约条件,**限度地减少恶意和意外的例外情况,并**限度地减少对可信中介的需求。我认为,大大**执行某些合约的交易成本以及基于智能合约创建新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可能性是巨大的,但尚未得到深入研究。」
然而,实现这个愿景的技术基础尚未出现。Szabo 和其他密码朋克们还需要等待很多年。
Bitcoin
2008 年 10 月 31 日,一个平静的万圣节傍晚。Satoshi@gmx.com 发出了一封改变历史的邮件。主题很简单:《Bitcoin P2P e-cash paper》。
这封发送给密码学邮件组的邮件称:"我一直在研究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点对点,无需可信第三方。"
2009 年 1 月 3 日,比特币创世区块被挖出。在这个系统里,没有人可以违背代码规则。"Code is Law"从 Lessig 教授的警示,转变为密码社区的理想,**在比特币中找到了**个完整的实践。
Ethereum
2013 年秋,多伦多大学的一间咖啡馆。Vitalik Buterin 正在笔记本上画着示意图。作为比特币杂志的编辑,他深入研究过比特币的每一行代码。但他认为,比特币的设计过于保守。"比特币证明了基于代码的治理是可能的,"他对同伴说,"但为什么要把它限制在货币转账这一个场景?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图灵**的系统..." 这个想法很快发展成了以太坊的**。Vitalik 设想了一个"世界计算机":**人都可以在上面部署智能合约,创造各种应用。
"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疯狂的,"一位早期贡献者回忆,"我们要建立一个**由代码治理的平台,让**人都能在上面运行程序。风险太大了。" 但这正是"Code is Law"理念的升级:不仅平台本身由代码治理,在平台上运行的每个应用也都遵循同样的原则。
尼克·萨博十多年前设想的智能合约,终于找到了实现的土壤。一个去**化的应用生态系统开始形成。从简单的**发行,到复杂的金融协议,再到去**化的自治组织(DAO),不可更改的代码开始接管这个世界里越来越多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