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小青 金明正
在**冰雪运动的璀璨星空中,林孟是一颗耀眼的星星,她的故事是坚持与热爱的生动诠释。从黑龙江省的一个普通家庭走出,林孟自**与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接触冰雪运动之前,她热爱跑步与登山,那份对短道速滑的渴望和对挑战的执着,早已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追梦的种子。
近日,短道速滑世界**、**短道速滑**队名将林孟做客新网银行Sports Talk间,分享她的冰上人生。作为短道速滑运动员,林孟的体育生涯绚丽多彩。在退役后,她走上讲台为北体大的学子们传授冰上运动之美。在她完成身份转变之后,她一直在思索身份变化带来的思考方式转变。如何将冰上运动的星火在高校中延续,现在是她最关心的议题。
(上图为短道速滑世界**林孟
与冰场的情缘
1993年,林孟出生于黑龙江省。这是一个光听到地名就令人能觉察到寒意的地方。林孟生于斯长于斯,自然天生与冰雪结缘。在新网银行间,据她回忆,自己早在小学就接触到滑冰运动。那时的小学体育老师会在天寒地冻之时,在学校操场中间用水浇出一块小冰场,供孩子们练习滑冰。而且这种事情在当时的黑龙江是一种普遍现象,冰雪运动在这座寒冷的城市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
那时,林孟的爸爸经常在放学吃完饭后背着林孟回到学校的冰场玩滑冰,她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这项运动的:“最开始其实就是玩玩,之后就是慢慢地滑,然后感兴趣。”因为天生身体素质很好,林孟在学校里是数一数二的体育尖子,登山、短跑、长跑,无一不精。在她11岁那年,佳木斯市业余队的教练来到学校选拔苗子,一下就挑中了林孟。
回家之后,林孟跟父母沟通。起初父母害怕林孟耽误了学业,但林孟想通过从事体育事业走出县城,进入大城市。而且林孟的姐姐学习非常不错,父母也愿意让每个孩子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于是便同意了林孟的个人选择,她也因此开始走上专业道路。
进入到体校之后,林孟过上了极为艰苦的集体生活。除却生活上的简陋不便之处,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体校里没有专业冰场可以供她和队友们训练。她的每次上冰训练都要在300公里外的哈尔滨市完成。
因为过去可供训练的冰场较少,所以冰场的黄金时段都被专业队预定走了。作为业余体校的成员,林孟和队友们只得在凌晨去冰场训练。在这个阶段,林孟的冰上训练基本在夜晚的十一二点到凌晨三四点。为了不耽误去冰场训练,林孟在训练之前的晚上是穿着外衣睡觉的。
突破瓶颈,取得成绩
如同其他运动员,林孟也曾经遭遇过“成长的烦恼”。成绩难以突破瓶颈的时候,甚至让她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打起了退堂鼓。因为林孟一直在青少年阶段有很好的成绩,所以被选入省一线队,此时跟她一起训练、比赛的人很多都是大她十几岁的队员,她的成绩自然在队内排不上号。
因为短道速滑的比赛是接受**报名的,也就是说只要是具备参赛**的人无论年龄都可以报名参赛,然后根据比赛成绩排位可以参加下一阶段的比赛。但林孟在几场比赛下来发现自己的成绩根本无缘下一阶段的比赛,这时的她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林孟害怕辜负了教练员对自己的期望,因为教练对她付出了很多精力。一旦自己在未来还是没有进步,她很害怕教练员对自己失望。那时的林孟几乎把沮丧二字挂在脸上,家人、教练、队友都开始关心林孟的心理状态,希望能够帮助她逐步走出瓶颈期。
为了提升成绩,林孟仔细思考自己技术动作上的不足。终于,她发现自己在转弯时习惯性加快节奏,而且左腿力量也不足。针对自己的不足,林孟主动进行加练,把薄弱环节弥补了回来。后来,林孟逐渐总结出了经验:“要去思考,要去发现自己,去了解自己到底是哪出了问题,然后去解决它。”
在林孟看来,短道速滑是一个考验运动员全方位能力的运动:“短道速滑既是个人项目,也是一个集体项目,其实很考验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以及团队的配合能力。以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项目为例,除了**两圈需要一个人完成,其实中间四个人是可以自由分配战术的。”
在教练的赛前布置和临场指挥之下,短道速滑运动员要有极强的应变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在自己的运动生涯中,林孟总结出了短道速滑具有瞬息万变的特性,因此运动员在临场时的应变能力是这项运动的基础。因为场上形势多变,赛前的战术布置并不**能完整反映出比赛的走势。因此林孟要经常用余光瞟向教练指挥区,观察教练的指示,同时还要用耳朵去捕捉教练的喊话。
正因如此,一旦选手在比赛上出现失误就会影响整个团队的成绩。在新网银行间,对于这个问题,林孟分享她的独特的调整心理的方法:“你不可能**不出现失误。所以出现失误之后主要问题是自己要怎么去面对,怎么去总结。比如先观察团队里大家是怎么看待失误这件事的?怎么重新站起来,然后再去把失误给找回来,并用更好的成绩去证明自己。”
身份转折点的到来
对抗伤病是许多运动员的必经之路,对于林孟来说也是如此。林孟虽然在运动生涯中没有遭遇过大伤,但她的“内伤”也让她吃尽苦头。
林孟的“内伤”是多发于短道速滑运动员的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因为高强度的训练,这种常见的职业病在林孟进入**队之后变得越发严重。因为运动员不能中断训练和比赛,所以林孟只能顶着伤痛继续训练和参赛。为了缓解病痛,林孟只能选择按摩和超声波理疗这种保守的**手段。在腰部伤势**重的时候,林孟甚至疼到无法平躺睡觉,只能把腿曲起来,或是在身体下面垫一个枕头才能让她的腰部缓解一些压力。
同时,林孟还在对抗膝盖积液问题。对于膝盖积液的形成,林孟解释道:“因为短道速滑的滑行动作,会保持**的90度到110度的蹲驱角度,并且上身要一直保持一个流线型以克服迎风的阻力,所以这个姿势在滑行和过弯道的时候要克服很大的离心力,日积月累肯定都会有一些损伤。”
因为持续的伤病,林孟难以继续提高自己的训练强度,这成了她追求更高竞技水平的天堑。因此,2013年就从**队离队的林孟将自己的退役窗口选为2016年的全运会。如果自己不能在2016年全运会后重返**队,就会选择退役。2016年,随着没有滑出理想成绩,林孟选择在23岁的年龄宣告退役。
提到自己的提早退役,林孟并未流**遗憾。她认为,自己已经在运动生涯中付出了一切,没有什么可以被自己称之为遗憾的事情。如今的林孟已成为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她也很满足于自己现在的身份,虽然现在已经告别运动员身份,但她并没有远离心爱的冰场,还能为学生们传授冰上运动之美。
(上图为林孟和主持人在新网银行间
从被呵护者成为守望者
从林选手变成林老师,林孟能觉察到**的变化就是自己从被呵护者变成了帮扶他人的守望者。在运动员时代,因为运动员**是一支团队的核心,其他成员都会围绕运动员进行各种安排。成为教师之后,林孟则需要根据每批学生的进度、身体状况去备课以及安排训练计划。
因为经常执教一些零基础的学生,曾经作为**运动员的林孟还要给这些学生从零基础的入门课程讲起,先让学生领略运动的**,再一步步增加技巧类的课程。林孟在北体大任教的**年,她还遭遇了更大的挑战:要给近300名学生担任辅导员。因为学生数量众多,她连加微信都加不过来。每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作为新手的林孟都会感到心理压力升高,但她从未想过放弃。
林孟基本上每周都要给学生上六到七节课,极限情况下一周也有九节课之多。针对不同进度的学生,林孟会教授不同的内容。基础课、理论课、裁判方法,林孟都是一肩挑。在新网银行间,林孟表示,为了方便教学,自己会加大备课的力度:“因为每年新进来的学生他的水平都不同,并且每个班都是不同的学生,首先肯定要根据教学大纲去走,也要去看到你学生有没有跟上教学进度。备课理论课,要不断更新理论的进步。比如说要讲规则或者裁判方法,可能今年是这个规则,明年可能规则要更新,那就要重新备课。”
在新网银行间,谈及孩子学习滑冰,林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她认为,不要让孩子过早进行专项化训练。林孟建议,对于孩子的运动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是锻炼孩子的基础体能,其实是在广泛从事运动中发掘孩子的潜力,再进行周期性以体能为主导的训练。
针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林孟也希望家长在孩子从事体育锻炼时给予更多的陪伴,用运动对抗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要鼓励孩子去参与一项体育运动,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可以通过跟小朋友们一起交流。环境氛围让孩子更专注去练这项运动,还会结交一些朋友,这对孩子的性格塑造和心理调节层面是非常好的。”
针对体教结合问题,林孟是持正面看法的。在她看来,学训兼顾能够让运动员不仅仅只懂运动本身,拥有了以知识为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运动员才能更科学地寻找提升的方式方法。
新网银行全新打造Sports Talk节目,以“在运动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为 Slogan,旨在传递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的正能量,践行社会责任,推动全民健身。节目邀请运动明星来到新网银行间,讲述追寻热爱、突破自我的经历,关注职业生涯与转型、体育项目现状及发展、青少年体育教育等。(以上图由新网银行提供)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