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中国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财经8月15日讯 昨日,赛迪顾问发布《2024年**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

  研究指出,**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是园区“十五五”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功能定位不清、体制机制不顺、规范管理不足、产业同质竞争、区域不平衡等问题,需要**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健全管理体制、强化基础管理、优化区域布局、完善功能定位、规范招商引资、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优化人财物管理”等七个方面,提升园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研究指出, “千亿园区”是高质量发展的主阵地,形成“融通、转化、**、赋能、协同”五种典型模式。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59个园区GDP超过千亿元,比上年新增5个。跟踪研究发现,千亿园区已形成五种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一是融通全球资源模式。以中关村科技园区、张江高新区为代表,坚持全球视野、**站位,大胆先试先行,推动高水平开放合作,前瞻投入和布局未来产业。二是创新策源转化模式。以西安高新区、北京经开区为代表,依托区域富集的科教智力资源,深入科技体制改革实践,以构建科创服务体系为抓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转化和应用。三是龙头企业**模式。以长沙高新区、青岛经开区为代表,依托龙头企业产业覆盖面优势,引 “链上企业”、攻“短板环节”。四是前沿技术赋能模式。以无锡高新区、广州开发区为代表,依托大规模工业场景优势,以数字技术、低碳技术应用带动转型升级。五是区域协同发展模式。以昆山高新区、宜宾临港经开区为代表,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或要素成本优势,与高能级开发区建立产业合作分工体系。

  研究显示,园区经济“贡献集中度”居高不下,梯队失衡不利于保持发展韧性,分类指导、差异发展势在必行。一方面,“东部园区”贡献集中度高,甚至“不降反升”。数据显示:近五年,东部和中部**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比值约从2.05扩大至14.5,东部和中部**级高新区 R&D经费内部支出比值约从3.79扩大至4.06。另一方面,“百强园区”贡献集中度较高。数据显示:55家入围的**级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11.2万家、企业营业收入约41.0万亿元,占所有**级高新区总量分别高达80%、77%;45家入围的**级经开区实际利用外资约31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约5.9万亿元,分别占所有**级经开区总量的72%、59%。因此,头部**优势的形成将可能导致资源要素的极化,园区想要“弯道超车”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同时,强化分类指导,也能够让园区发展从“一列纵队”变“多列纵队”,以引导园区克服追求规模的冲动,增强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动力,**掉队风险。

  研究发现,主导产业布局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棋,园区产业治理遵循“双轨路径”。产业强则园区强,产业兴则园区兴,大量先进园区的实践表明,“高端化”“特色化”双轨并行,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遵循。“产业高端化”指的是,既注重融入数字、绿色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也注重抢位布局知识密集、创新活跃、成长性好、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 “产业特色化”指的是,专注某一领域强链、补链、延链,打造特色产业IP(其中以生物医药产业**代表,约有近五成**级开发区布局生物医药产业,并按照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建设专业“园中园”,构建具有产业属性的服务体系。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百强园区的位次跃升正是受益于其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领域的布局,因而也在园区产业高质量(先进制造评价中有更突出的体现。同时,也有部分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的园区成功入围园区产业高质量(生物医药百强。

  研究建议,统筹“**级开发区评价”与“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推进开发区区域布局优化。园区经济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但“省强园不强”现象仍普遍存在。**GDP前十的省份中,广东(9席、江苏(19席、山东(8席、浙江(9席、河南(3席、四川(3席、湖北(7席、福建(4席、湖南(3席、安徽(4席。因此,部分地区的园区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建议将区域“**级开发区评价结果”作为区域“省级开发区升级”指标配置的重要依据,并同步优化完善“**级开发区”退出机制。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山东省应着重提升**级经开区创新能级,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优质企业培育;福建省应围绕工业园区标准化建设,加强园区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展和提质升级;广东、湖南、河南、四川等省份应依托城市群、都市圈发展战略,加强腰部园区培育。

  研究建议,“政区合一”与“**剥离”改革实践进入深水区,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需因地制宜、差别试点。动态优化管理体制是园区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重要手段。数据显示,百强园区中,已有至少29个园区开展了“政区合一”实践,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土地紧缺、经济管理权限不足等问题。但研究发现,决策流程冗长、社会事务管理“小马拉大车”等新问题也在“政区合一型”园区中屡见不鲜。因此,也有部分园区更加偏好“社会事务应剥尽剥”,但信访、安全生产、环保等却无法真正剥离。因此,各种管理体制各有利弊,各地区应避免“一刀切”,鼓励不同园区从解决当前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开展差别试点,并加强推广宣传和经验交流。

  研究建议,加快建立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创新组织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园区应成为创新的“组织者”,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为关键动力,以多类市场化服务机构或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1 2 N”创新组织体系。其关键是建立**的组织运行机制,调动多方积极性。一是加强制度保障,确保企业在创新决策、科研项目上主导权。二是开展政策创新,以建立产业揭榜项目投入机制为抓手,引导科研机构推进“横向课题”管理改革,以建立股权投资兜底和容错机制为抓手,引导金融机构“投早投小”。三是壮大科技服务业,引进和培育概念验证、中试、检测认证、知识产权等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在园区规模化发展。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
上一篇2024-08-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