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近日批复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开展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鼓励开发知识产权智能化评估工具。今年3月份,**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将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着力破解质押登记、评估、处置等“老大难”问题,让知识产权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成为世界上**突破400万件的**;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另外,截至2024年底,我国**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49.7万家,较上年同期增加6.9万家。
公允地评估知识产权,这是科技型企业尤其是初创期企业获得融资的关键。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结构中,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居主体地位。银行发放**的核心技术是评估借款企业的信用**,信用**越高,企业拿到的**利率越低。由于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特征,缺乏足额抵押物且多数尚未盈利,银行如何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如何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与还款来源?评估企业的知识产权价值、分析企业的未来成长性就成了破题的关键。
从外部评估转为内部评估,别看这是个小变化,却解决了许多大问题。由于评估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银行通常借助第三方外部机构。但这样做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无形中抬高了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外部评估机构的收费价格较高,通常是**评估价值的2%至3%,有的甚至高达5%至6%,这部分费用由借款企业承担。二是评估结果不准确,知识产权难以实现价值转化。部分银行相关负责人曾向笔者反映,针对同一企业的同一项发明专利,不同外部评估机构给出的结果经常相差甚远,这让银行难以有效判断与决策。如果尝试开展内部评估,一来能够**借款企业融资成本,二来能够让银行掌握更具确定性的信息与结果。
但内部评估也并非易事,核心难点是缺乏相应的人才支撑。当前绝大多数银行工作人员并不具备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能力。怎么办?两条腿走路。首先,适当储备相应的评估人才,提升银行的内部评估能力。银行既可以招聘、培训员工,也可以与外部专家、当地知识产权人才库建立合作关系,借他山之石为自己培养、培训评估人才。其次,银行可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挖掘人工智能技术评估知识产权的潜力,将相关结果作为有益补充与参考,辅助内部评估顺利开展。
评估是畅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步,后续还涉及质押登记耗时长、处置流转难等一系列问题,**一个环节卡壳,**成效都要打折扣。接下来,金融管理部门可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便利行动,开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通过网上办理、异地网点联动办理等方式,帮助企业**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的处置流转体系,提高知识产权交易的活跃度,让知识产权真正转化为企业的融资助手。
张紫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pport1012@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