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梵语的音译,又作般若,佛教谓脱离一切分别執着的大智慧,也是辨识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般若,是修行者自身的体悟,不是靠推理或听闻的知识,自省、自觉、自醒、自悟、自明,超越二元对立的干扰。我们之所以有许多烦恼与痛苦,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又把自己看得太重。**之道,就是摆脱贪念、嗔怒、痴迷,了解生命的本质。做人要在不黏不脱之间,有一点黏而不太黏,想得开又不全放开。放下就是自由,但不是全放下,而是该放下的才放下。
佛教**境界的一句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玄奘译,后秦鸠摩罗什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为《大品般若经》600卷中的一节,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被认为是**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全文260字,**短小,便于诵持。每日读一遍《心经》,可以长智慧,增福報,消业障。摩诃,大的意思;般若,智慧;波罗,彼岸;蜜,到;多,语尾词,无意义。谓研修此经,可以有智慧,度生死苦海,到涅槃彼岸。涅槃,涅,可作黑色染料的矶石;槃,通盘,盛放物品的扁而浅的盘子。涅槃,寂灭、圆寂、解脱,指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是佛教修行的**理想。
观自在菩萨。一般称观世音菩萨,唐代避讳太宗李世民名,去世字,略称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教认为观世音菩萨为大慈大悲的菩萨,众生遇难,只要唸诵其名号,菩萨即时观其音容,前往救助解脱,故名。观世音菩萨的信仰,在**影响极为深远,说法道场为普陀山。**寺院中的观音塑像常作女相,始于南北䢁,盛于唐以后。
观自在。观察自己的内心所在,人有两对眼睛,肉眼看世界,心眼看自己。“观自在”是佛教**境界的一句话,修心养性的不二法门。观自在就是观照内心的真实想法,平常人生,无处不自在。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天地万事万物,观自心,观自性,把自己内心的感觉当作修行,并加以观照。我们常常有所得,也有所失,所以会患得患失;观自在的本质是体悟人生本来是一无所得、一无所失,得失自在,就能欢喜自在。